新时代的青年,如何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课堂上的经济模型,如何解答乡村振兴的实践之问?
一份份闪耀的竞赛奖项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家国情怀与时代密码?
本期“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微课”,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许婕老师将带领我们,从一系列鲜活的青春实践中,寻找答案。
微党课全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对于经济与管理学院而言,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专业建设的灵魂。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要懂“市场逻辑”,更要明“家国大义”。
这是樟树市店下镇枫林村,是我们学校乡村振兴定点帮扶点。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院学生团队发现高校挂职第一书记在赋能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院教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紧扣乡村振兴人才困境,走访江西5市12村高校挂职第一书记实践案例,遵循“经验梳理—模式提炼—推广优化”逻辑,运用扎根理论、跨案例分析构建LCRI模型,结合数字乡村提出推广策略,为乡村治理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高校挂职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这一案例背后,正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 创新商业模式、协调城乡关系、注重绿色发展、共享发展成果,这就是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层面的鲜活注脚。该项目获得了2025年第十九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特等奖。与此同时,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团队围绕乡村振兴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从“整村授信+整村担保”模式、水利移民可持续发展、能人领办型农业合作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主题开展研究,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而这也是经济与管理学院产学研有机融合体系的体现,学院通过构建“实习基地—科学研究—本科教学”,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凝练科研项目,并转化为学生课题或竞赛选题,带领本科生全方位开展第一课堂的明辨思维训练和第二课堂的学科竞赛以及实习实践,实现两课堂良性互促的共生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我们的青年学子用经济管理智慧诠释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从人才下沉到金融创新,从产业协同到共同富裕,这些项目共同构成了一个“高质量发展方程式”:创新思维×实践深度×社会价值=青春贡献值。
一粒种子,只有扎根大地才能结出硕果,而高质量发展的种子,正需要扎根中国实践的土壤。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探索,正是全校学子投身国家战略、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生动缩影。经管的智慧、理科的求索、工科的匠造、人文的关怀、艺术的创新,全校每一位学子手中的专业工具,都能成为服务社会的有力武器;每一次扎根实践的探索,都将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每一位怀抱家国情怀的江西师范大学学子,都是新时代中国实践的“解读者”与“建构者”。让我们将各自的“专业数据”——无论是田野调查的观察、实验室的发现、笔尖下的思考,还是图纸上的构想——汇入高质量发展的洪流,共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